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号召,发挥各自优势特长,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充分彰显了首都社会组织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
一、慈善组织多渠道筹集抗疫物资,彰显首善风采
疫情发生后,委局开通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备案系统,24小时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00余家基金会针对疫情防控筹集资金约12亿元人民币,筹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720余万件。在抓好款物筹集的同时,通过微信微博和“慈善中国”平台及时准确公布相关信息,规范工作流程,加强日常服务监督,做到款物快进快出、公开透明。据民政部近期通报显示,我市慈善组织筹集及捐出的款物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二、行业组织以多种形式服务企业,形成聚合效应
全市70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向所服务的近35万家会员企业发出动员和倡议,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市场供应和复工复产。一是动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实际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北京湖北企业商会组织会员为家乡捐助资金2亿元和7000万元防疫物资。二是强化行业自律和行为规范,确保首都市场稳定。制定行业防控指引手册,指导会员企业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做好自身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坚守行约行规、强化行业诚信,不造假、不涨价、不囤货,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北京市物流商会引领会员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集体承诺物流不涨价,超过百辆货运车辆响应,免费服务疫情需求。三是及时调查了解行业企业经营情况与诉求,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分析形成行业信息大数据,目前已整理近百篇建议和报告报送相关部门,内容涉及行业发展、应急保障、市场供应、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实施精准帮扶,协助企业渡过难关。鼓励会员单位给予相关企业商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减租减压,协助解决融资渠道、物资保障、物流运输等难题。首都金融服务商会联合多家会员金融机构,提供10亿元纾困资金,推出“中小微文化企业帮扶计划”。
三、科技类组织推动科学抗疫,展现高新技术成果
以中关村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技术资源整合优势,协调医疗器械、医药产业等会员单位全力开展医疗急需用品生产加工,引导5G、人工智能、远程监控等高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助力,用实际行动支援疫情防控。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整合会员企业技术特长,通过5G+远程医疗、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科技手段,为远程会诊、体温测量、消毒清洁、送药等提供服务,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减少人员交叉感染。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研发“纳米可见光催化抗菌”净化液,应用于武汉金银潭医院消杀防控工作。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发动会员单位研发“网格化社区疫情防控系统”,包括网格巡查、数据追踪、疫情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现、综合指挥等多个模块,在北京、深圳、天津、贵阳等多地上线。
四、专业组织注重多元参与,发挥社会工作特长
专业性、学术性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发挥专业特长,以医疗保健咨询、心理健康疏导、文化教育活动、残障人士关怀、法律服务提供等多种方式参与防控工作,为疫情期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北京医学会主办“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为市民提供7×24小时免费服务,平台总访问量达2446万次。北京孤独症康复学会为全国各地的孤独症康复教育机构工作者和孤独症家长提供适合居家学习和操作的孤独症儿童康复知识网络课程。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为困难群众提供远程法律服务,并为疫情防控公益捐赠提供法律支持。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通过深入社区、线上微课、电话热线等方式,开展心理疏导、矛盾化解、关怀空巢老人、关爱困境儿童及丰富文化生活等专业服务。
五、志愿者组织扎根基层,汇聚群防群治力量
全市2300多家志愿服务机构和广大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人员排查、宣传动员、后勤保障、便民服务、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成为社区防疫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市级社会服务机构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余万次。北京慈善义工联合会动员社区志愿组织深入街道、社区,宣传防疫知识、开展社救家庭防疫情况统计、对外来人口及回京人员进行排查登记。北京市社会心理联合会开展“京鄂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1000余名志愿者组成“心理咨询师+医师+社工师”三位一体的援助模式,为武汉一线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开展心理咨询疏导等服务;开通6条心理咨询热线,安排33名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提供接听服务。北京蓝天救援队及各区蓝天救援队发挥专业特长,累计完成3059次消杀任务,共计7471人次参与到消杀任务中,累计服务时长达3748小时,总受益人数约1500万余人次。
微信公众号:北京阳光知识产权基金会
版权归有:北京阳光知识产权与法律发展基金会